当前位置:
关于组织开展2007年大学生寒假“三下乡”和“四...
发布时间: 2007-01-16阅读人数: 2

各团支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根据上级要求,经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今年寒假期间继续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今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是:真情温暖民生。确定这样一个主题,旨在发挥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献真情、送温暖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团结友爱、扶贫帮困的道德风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服务中锻炼成长
    二、活动内容
    从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农村和城市社区,面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家庭,重点开展以下六个方面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一)帮助一户困难家庭。通过传授技能、组织捐款捐物、义写义送春联年画、义务家教等,帮助困难家庭过好新年。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拥军优属活动。
    (二)结对帮助一名未成年人。通过“大手拉小手”结对、为家乡中小学生举办成才报告会等形式,向未成年人普及法律知识,宣传网络文明,传授自护知识,推介优秀影片、歌曲和图书,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三)开展一项社会调查。大学生要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问题,结合十一五发展规划,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意见建议,为家乡建设献策出力。居住在城镇的同学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侧重于城镇建设的某方面,撰写调查报告。居住在农村的同学要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和如何构建和谐新农村,如何构建良好的村风、民风为侧重点,撰写调查报告。
    (四)读一本好书。各团支部要结合专业特色,要求广大团员青年阅读部分政治理论学习书籍以及与专业相结合的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过一个充实的假期。   

(五)践行荣辱观,倡导文明健康的节日氛围。青年大学生是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要利用寒假和春节期间,结合“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群众摒弃封建残余思想,破除旧的生活习俗,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建立起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新方式。
    (六)结合专业,依靠就业基地,开展就业实践。毕业班和高年级学生的最大需求是成才就业,所以要利用寒假开展就业形势调查和实践活动
    此外,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学生专业特长,组织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三、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部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品牌项目。各团支部要把组织开展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突出“真情温暖民生”主题,鼓励大学生扎扎实实地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寒假前,各团支部要召开团支部会议,努力做到人人皆知,争取人人参加。要主动把大学生返家开展社会实践纳入地方“真情暖春”的统一部署,在党委政府领导下,认真加以落实。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人才智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地方三个文明建设。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寒假期间,要主动联系相关新闻单位,或者把活动报道发到zhang.yl@ntu.edu.cn,深入报道我校大学生开展“真情温暖民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心,为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氛围。鉴于寒假交通运输繁忙的实际,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就近就便,主要的活动形式是大学生利用返家度假的时间,在家乡参与地方建设,为困难群众服务。同时要加强安全纪律教育、切实保障同学的人身、财产等安全。
    (三)切实关心贫困大学生。贫困学生的最大压力是经济困难,关心和服务贫困大学生就要关心和服务于他们的根本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
    (四)及时总结、巩固成果。寒假结束后,各团支部要召开“实践归来话收获”、“新年见闻”等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举办展览、征文、演讲、座谈会,认真总结实践服务的收获和体会,巩固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扩大教育成果和活动影响力,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
    (五) 3 9 日前 各团支部对本支部寒假社会实践情况作检查,并于14日前上报支部活动总结。
                                                           南通大学
                                           二○○七年一月九日